实干担当 “三秋”有我(三)
发布日期:2025-11-02 浏览次数:
当前,“三秋”生产工作如火如荼进行,全场上下聚焦秋收、秋播、秋管,统一思想认识、强化组织保障,凝心聚力抓好当前农业生产。面对多年不遇的天气影响,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在农场党委的领导下,锐意进取、奋勇争先、挺膺担当,用实际行动为打赢“三秋”攻坚战贡献力量。即日起,“美丽yd222云顶线路检测”微信公众号推出“实干担当 ‘三秋’有我”专题栏目,希望大家提供新闻线索。
包元虎:烘干线上的“老把式”

近日,在苏垦农发yd222云顶线路检测分公司综合服务中心的烘干车间内,机器轰鸣声中,一个身影正熟练地穿梭于设备之间——他便是烘干线上的“老把式”包元虎。面对连云港市电视台记者的镜头,他一边操作设备,一边细致地介绍秋粮仓储烘干情况,举手投足间尽显专业与从容。这位在烘干线上坚守了12年的“老把式”,用经验与智慧书写着粮食安全背后的匠心故事。
“1号线烘干设备是最早组建的,那时候全靠人工控温,速度快但水分把握全凭经验。”包元虎回忆道。2014年刚到中心时,他面对的是最原始的烘干技术:操作人员需时刻盯着温度表,根据粮食状态手动调节火候,稍有不慎便可能影响品质。12年间,他见证了烘干线从“人工时代”迈向“智能时代”的跨越——如今,智能控制系统能精准监测温度、湿度,自动调整参数,但包元虎依然坚持每天巡查设备。“机器再先进,也需要人的‘眼睛’和‘经验’把关。”他笑着说。
作为烘干线的一名老将,包元虎对每台设备的性能特点了如指掌。他总说:“烘干不是简单的‘烤干’,而是要‘护粮’。”不同品种的粮食含水量、吸热性差异极大,他根据物料特性、环境条件灵活调整参数,甚至能通过观察粮食色泽、闻气味判断烘干进度。有一次凌晨两点,3号线的烘干设备突然停机,包元虎接到电话后立刻从家中赶到现场,组织抢修保障,在寒冷的夜间连续检修一个多小时,确保了烘干顺利进行。“老把式的价值,就在于关键时刻能‘稳住阵脚’。”同事们这样评价他。
在包元虎看来,烘干线的高效运行,离不开“经验+科技”的双重保障。他不仅是技术的践行者,更是知识的传递者。每次“三夏”“三秋”来临时,他总带着班组一群人钻进设备间,从清理残留物、检查部件磨损到模拟故障排除,手把手传授“独门秘籍”。“比如清理输送带残留物,看似简单,但残留物堆积会影响粮食纯净度,甚至腐蚀设备。”他边示范边讲解,大家围在旁边,认真记录每一个细节。除了技术传承,包元虎还推动操作流程的持续优化。在他的带动下,团队形成了“发现问题-分析原因-优化改进”的良性循环,每年都对烘干设备进行改进提升,有力提高了作业效率。这种“经验+科技”的模式,让烘干线既保留了人工调度的灵活性,又发挥了智能系统的精准性。
12年来,包元虎的脚步从未离开过烘干线。粮食烘储时,他总是第一个到岗,检查设备、清理残留物;深夜,他常留在车间,盯着监控屏幕,确保每一批粮食安全烘干。他的工作服上总沾着粮食碎屑和机油,双手因长期操作设备布满老茧,但他却笑着说:“这是‘勋章’。”(徐 卫)


